
+86-573-84715198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报告《2020-202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统计分析显示: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阶段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该阶段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生产水平很低,生产规模很小,几乎无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从而导致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质量较差、价格较高,通常只能与规定厂家配套,不能任意销售至其他整车企业;第二阶段为1978年开始到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零部件发展的主要特点仍然是以围绕整车配套为主,供不应求的局面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各地政府投资进入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由此涌现出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但这些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设备简陋,整车厂的排他性采购使得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依附其生存。第三阶段为90年代中期到现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零部件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无论从生产能力、产品品种上,还是从管理与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国内诞生了一批优质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部分零部件企业基本形成了自主开发能力,重点零部件企业基本具备了与整车厂商同步开发能力。 二、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 2011年至2017年期间,受益于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以及全球化零部件采购力度提升等多重利好,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得以迅速发展, 2018年和2019年,受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全面退出和宏观经济增速回落的影响,我国汽车产量小幅下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有所下滑。在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相对发达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向好趋势不变、汽车报废带来的新车购置需求保持良好增长趋势等背景下,未来我国汽车产量仍有较大增长潜力,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三、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特点 (1)生产和研发向新兴市场转移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系围绕整车市场的发展进行布局。随着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不断成长,新兴经济体成为整车消费的主要增长区域,由此带动全球汽车零部件的生产、研发向新兴市场转移。2012-2018年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7%,远高于北美的19%,欧洲的4.%,韩国的3.5%和日本的4.3%。 (2)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迅速扩大的市场空间促使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向专业化、体系化、规模化发展,同时也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我国逐步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及西南地区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行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分工的精细化、专业化,使信息传递更为快捷、物流运输更易组织,经济效益得以有效提升。 (3)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关系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汽车产业的整零(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关系属于附属发展模式,即零部件附属于整车企业。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汽车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逐步加快,汽车厂家为满足市场需求,需要不断推出新的车型或使用新的部件,整零关系的市场化成为主要发展趋势。一方面,零部件企业不仅供应产品,还向整车厂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零部件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加深与整车厂的早期合作,拥有同步开发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够参与客户产品的初始研发过程,与客户共享研发数据,因而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另一方面,整车企业的全球化采购使得传统整零分工模式被打破,零部件企业唯有保持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才能够进入整车企业的全球采购体系,从而更好地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 (4)精密制造特征明显 汽车零部件作为一种中间产品,和其他功能零部件在产品装配时要达到完全配合,对精度和质量的要求非常高,主要包括表观质量要求和内在质量要求两方面。表观质量有两个测量维度,一是汽车零部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同一型号的产品要保持高度一致,这关系到汽车零部件装配时的互换性和使用功能,二是汽车零部件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缺陷状况,这会影响到产品的外观和使用效果,也关系到终端产品的品牌形象。内在质量即性质质量,包括融合缝强度、残余应力、取向与密度、相关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等,关系到终端产品功能的稳定发挥,实现汽车零部件的精度要求充分体现出企业的精密制造能力。 5)零部件向高端制造业升级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研发投入较低、产品质量竞争力不足是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国内零部件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相比国际巨头仍有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逐步成熟,消费者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美观度等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整车厂对零部件供应企业技术实力、经营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同时国内的产品质量法规与政策日趋完善。行业的发展趋势促使零部件企业不断向高端制造业升级转型,即通过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控制成本的同时,实现产品质量、稳定性及技术含量的提升,进而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6)下游客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向下游客户供货前,通常要接受下游客户严格的资质审查,进入其供应商体系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企业不仅要取得国际通行的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还需要通过客户对公司质量管理、技术水平等多环节的综合审核,方可成为候选供应商。在相关配套零部件进行批量生产前还需履行严格的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程序(APQP),并经过反复的试装和验证。一旦双方合作关系确立,下游客户一般会稳步扩大采购量。由于新的供应商可能在产品质量、供货速度等方面存在风险,而影响到下游客户整体的生产计划,下游客户在确定供应商名单后,一般会避免因频繁更换供应商而可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与供应商保持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 图表:2017-201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
![]()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研究院 近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的发展速度趋于稳定。201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为3.74万亿元,在汽车行业平稳增长的带动下,零部件市场发展总体情况趋于良好,201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将达4.28万亿元,同比增长7%。 想要了解更多汽车零部件行业专业详细分析,请关注中研普华研究院报告《2020-202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